2012年龍年央視春晚總導演哈文稱,龍年春晚四個小時的直播過程中,沒有一個廣告,所有的軟硬廣告都沒有,包括零點報時,廣告植入。(《揚子晚報》10月26日)
春晚,廣告的泛濫飽受觀眾質疑。先看一組數據,央視春晚廣告收入2002年為2億元,2010年虎年春晚超過6.5億元,2011年兔年春晚做到了“無植入廣告”,但據了解也有7億收入。除此之外,最喜愛的節目冠名和零點報時的報價在2010年曾經分別達到過11099萬和5201萬元的天價。春晚的節目質量是否下降可以先放在一邊,單單看這些數字就可以斷定春晚已經成了央視一年一度的“吸金王”。
哈文的春晚,雖然現在還沒有具體運作的動靜。但單單憑“沒有一個廣告,所有的軟硬廣告都沒有,包括零點報時,廣告植入”的承諾,便值得一看。在這個廣告滿天飛的時代里,看不到廣告早已成了一種奢望。對于2010和2011年兩年的春晚而言,廣大觀眾更是以“請不要在廣告期間插播春晚”來揶揄春晚廣告的泛濫。春晚保證零廣告,是一種態度,是一種承諾,這足以贏得我們的掌聲。
之所以觀眾希望春晚無廣告,原因至少有以下兩個。其一,春晚回歸公益是“年夜飯”的本質所在。而且,歷史上的春晚和春晚的歷史,也都證明了這一點。二十年幾前的春晚,雖然舞臺效果、音響效果、演員陣容和現在沒得比,但是,因為那時的春晚是純公益的,那個時代的春晚的目的是單純的——娛樂大眾,所以,公眾看春晚不會擔心看到或顯性或隱性的廣告而產生異樣的感覺。那時觀眾對于春晚的喜歡也是發自肺腑的。
其二,春晚不是商業演出,春晚幾乎不支付演員合理的報酬。另外,春晚作為央視的最重要的大型文藝演出,在財政上多有扶持,這也保證了春晚起碼的資金來源。如果既享受國家扶持,又開門營業,春晚就難免像故宮里的私人會所——兩頭賺。筆者不是說央視不應該賺錢,而是說,央視不能借春晚大舞臺畫地圈錢。在過年的氛圍中,鐵道系統亦不能在春運期間漲價,作為國有經營單位,該發揮社會作用時一定要迎難而上,這是一種責任,是一種擔當。
當然,純公益的春晚,未必就能在收視率與觀眾滿意度上獲得公眾認可。除了做到無廣告,春晚還要在各個方面進行努力以讓觀眾鎖定遙控器:讓演員不再只是“釘子戶”;不生拉硬扯讓電視劇演員變成舞臺劇演員;多一些原創性的東西;多一些精練的可以成為流行網的段子和包袱等等,不管怎么說,保證零廣告的承諾表明,春晚在回歸公益上邁出了很大一步。